
歐洲議會於2022年6月22日通過世界上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的法規,要求進口商申報產品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且進口商須購買及繳交足額憑證;來避免「碳洩漏」的情況。
氣候變遷問題已成為全球重視的議題,為解決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及生活衝擊,全球已有135個國家及1049個城市(約占全球人口總數 85%、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88%、占全球 GDP 達 90%)宣示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目標。台灣也在今年3月底,宣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 希望「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並與全球淨零趨勢接軌。
所謂的淨零碳排並非指完全不排放,而是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也就能從源頭減少排放。因此,為有效達到淨零碳排,各國及企業需要進行完整的碳盤查外,制定減碳計畫,並發展碳交易、碳稅及碳補償等機制。
「淨零變革」已席捲全球,歐洲議會於今年6月22日以450票贊成、115票反對、55票棄權通過世界上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的法規,要求進口商申報產品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且進口商須購買及繳交足額憑證;製造過程碳排越高的產品,須支付的碳邊境稅(或稱碳關稅)就越高,來避免高碳排產業為了躲避嚴格的碳排放規範,會選擇外移到碳排放規範較為寬鬆的國家的現象。當生產移轉至境外後,也導致境內進口產品的需求增加後,碳含量也隨之提高,產生「碳洩漏」(Carbon Leakage)的情況。因此,未來無論企業在哪裡造成污染,只要想出口到歐洲市場,都必須付出代價,將鼓勵非歐盟國家減少碳排,解決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歐元區CBAM將從明年1月起適用,過渡期延長至2026年底,自月2027年起實際課徵,管制範圍除水泥、鋼鐵、鋁、肥料、電力外、亦涵蓋有機化學品、塑膠、氫氣和氨。以中華經濟研究院整理資料來看,近 5 年來台灣 CBAM 涵蓋產品出口至歐盟,年平均出口值為 12.1 億美元,占對歐盟年平均出口值的 5.20%;其中,以鋼鐵占比最多,年平均出口值為 11.96 億美元,占 CBAM 涵蓋產品 98.85%,衝擊較大。
展望未來,歐盟碳關稅僅是推動全球共同碳定價第一步,美國、日本都已明文規劃導入此機制,目前台灣已經有許多大企業開始進行碳盤查及減碳計畫,甚至有些中小型企業因國際供應鏈的壓力下,也開始進行減碳工程,相信在各國政策的推動下,將有助於改善全球氣候變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