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G,一股不可逆的金融風氣: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眾更關心環保、人權、社會文化等議題。當企業獲利之餘,投資人也更重視企業社會責任,並將這一切從意識化為行動。
自從2004年聯合國首次提出ESG的概念後,10多年間悄然席捲全球金融市場,永續投資儼然已成不可逆的趨勢:外資用ESG作為投資的標準、銀行用ESG作為融資放款的準則、國際企業則用ESG篩選供應鏈夥伴。
投資人與股東更重視ESG
《經濟學人》在4年前便評論「ESG為首的永續投資狂潮,已大到主流投資圈難以忽視」。目前全球有26家證交所將ESG納入上市審查條件,同時投資人也更加重視企業在ESG領域的轉變與表現。
根據Proxy Preview統計,今年美國股東會季節(Proxy Season)截至6月,共有34項ESG股東提案,超過2020年的21項,同時根據美國安永會計事務所(EY)統計的2021年美國ESG股東提案支持率,ESG提案支持率寫下新高。
連巴菲特旗下資產管理公司也因氣候風險管理相關資訊揭露不足遭到股東批評;美國石油巨頭今年5月董事會改選,則上演「小蝦米戰勝大鯨魚」戲碼,投資人將持股占比僅0.02%的小股東—新創公司Engine No. 1送進董事會,最終成功拿下3席董事。其中重視氣候與環境問題是關鍵,再次突顯現在投資人對ESG議題的重視。
圖一、2021年美國股東會季節 ESG提案數
投資人該如何選擇優良ESG標的?
如今,投資變全民運動,大眾對ESG也耳熟能詳,但隨著ESG越來越受歡迎,市場上對於ESG的評價方式有千百種;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統計,截至去年6月,市面上有 600 種以上ESG排名和評分方式,並有超過 4,500 種關鍵衡量指標。
可想而知,上千的評價方法令人眼花撩亂,投資人難以找到一套統一標準,畢竟環境保護(E)、社會責任(S)和公司治理(G)三大構面,衡量標準難免包含質性的評估,各大機構所採行的調查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讓企業填寫問卷,有的會與基層員工訪談,因此同一間企業,可能會被不同ESG評鑑機構給出南轅北轍的評分。
投資人與其在意分數的高低,更該考量產業特性與公司未來發展...
.
.
.
豐雲學堂瀏覽全文:https://www.sinotrade.com.tw/richclub/oversea/-6122efde934bfb2ebc39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