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COVID-19疫情延宕一年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以下簡稱COP26),於日前結束,約200個國家代表聚集於此,共同商討改善氣候變遷議題, Time雜誌更將其喻為「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國際會議」。
COP 26之所以重要,除了是在疫情之下,全球代表首度齊聚一堂外,同時,也是首次檢視COP21 巴黎協議成效的全球氣候峰會。歷經逾2週的熱烈的談判後,終於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主要的成就大致可以整理成以下五項:
一、全球暖化控制在 1.5℃ 內
儘管目前各國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來看,無法確保全球升溫控制在1.5°C內,但各國協議將原本五年檢視一次NDC,改為逐年檢視,以更積極的行動,達到全球聯手遏制氣溫升高的行動。
二、逐步淘汰煤炭
考量新興國家難以達成以補貼完成分階段淘汰燃煤發電的政策,在印度及中國強烈要求下,將措辭由Phase out 改成較為溫和的Phase down 逐步削減煤炭。雖然,力道雖減,但為歷年來首次提及減碳及化石燃料的聯合國氣候協議。
三、協助貧弱國家抗暖
2009年在哥本哈根COP15協議中,已開發國家承諾每年援助1000億美元給開發中國家,調適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並轉向使用清潔能源,並於2020年前兌現。雖然,這個承諾已跳票,會中仍持續敦促已開發國家在2025年,持續提供開發中國家資金來應變氣候變遷議題。
四、敲定「碳市場」規則
此會議最大的突破,就是針對全球碳市場機制規則、形式和程序達成共識,各國可以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碳排放額度,為減碳創造金錢誘因。
五、甲烷減排
美國和歐盟率先發起了一項全球甲烷減排倡議,約100個國家承諾到2030年將甲烷排放量在2020年的基礎上減少30%,有助於改善溫室效應。
為讓各國充分表達意見,COP 26甚至延後一日閉幕,大會主席Alok Sharma在會中一度針對未能達成共識部分哽咽道歉。COP26雖未守住1.5℃,以及淘汰煤炭的政策,但《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仍成為史上第一次提及化石燃料的聯合國氣候協議,預期隨著各國積極進行檢視減排行動,動態調整政策,將更有效改善氣候變遷問題。